杏盛

杏盛网站xml地图
  • 光子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3-30浏览次数:990

    实验室简介
       光子学研究中心以国家和广西区重大需求为牵引,致力于开展“纤维集成光子学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其特色是将较复杂的光路和各种光学元器件微缩集成到一根光纤中,形成各种新型、微型✍🏼、特种器件😆、组件和系统。目的是为进一步发展集成于光纤中的新型“光子芯片”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关键技术储备🙍🏼👨‍✈️,实现光子学信息处理系统的集成化和微型化↕️,促进集成光子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并为光子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对光子信息传输、光子信息传感、光子信息处理的重大需求,为我国未来新型光子工业与产业提供关键技术储备与支撑。
    光子学研究中心于2017年1月开始筹建🧔🏽‍♂️,目前已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共有固定研究人员1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人员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

      目前中心已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广西创新驱动重大项目、国防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十多项科研任务🌗。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人员简介
      苑立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Principal Investigator),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国际光纤传感器学术会议TPC成员🏮,TPC共主席(OFS-25);中国光学学会纤维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暨中国光纤传感技术及产业创新联盟常务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2003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作访问研究员🧗‍♂️,201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研究员。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主持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973前期专项🎻、国防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仪器专项等30多个项目。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被SCI收录学术论文300余篇,他引30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技术授权专利150余件🥶。
      陈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光纤通信研究》杂志特约编委📙。主要从事超表面及超材料、光子晶体和微结构光纤及功能器件🔸、太赫兹传输技术☘️、光通信网络的研究。
      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2015在英国Heriot-Watt大学做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和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多项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CS Photon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多个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引用论文40余篇,文章被引用650余次🛖,EI引用论文55篇,ISTP引用论文5篇,参编英文学术著作2部,申请发明专利10件,已获授权2件🥉。
        邓洪昌🏋🏽‍♀️,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光学学会理事。2014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2015-2017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光学工程博士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纤维集成光器件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4项。在ACS Photonics, Scientific Reports, Opt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及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技术专利10余件。
        杨宏艳,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电子资讯科技专业。主要从事表面等离子体(SPPs)微纳光电子功能器件和光纤传感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一项👨🏻‍🦼。在《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AIP Advanc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件。
        邓仕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2013-2018年于爱尔兰科克理工学院(C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单光子探测技术及相关集成电路设计🍁,光电探测及传感系统研究🕸🧜🏿‍♀️。近年来🫵🏼,主持爱尔兰企业局(Enterprise Ireland)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多项爱尔兰科学基金(SFI)以及欧盟FP7🚕、H2020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于2015年获得爱尔兰Cork地区信息及通信技术年度最佳发明奖👩🏽‍🔬;发表SCI💂🏼、EI收录文章18篇(第一作者13篇);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于凌尧,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4月-2017年5月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光子学👨🏻‍🔧。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主持和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10篇,参加国际会议9次(口头报告6次)🏃‍♂️。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
        尹 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光子学💙、光谱学、非线性光学、光谱及显微成像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滕传新,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篇,申请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刘厚权💶,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7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光学专业,主要从事光子角动量、非线性光学以及纤维集成光器件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徐荣辉,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5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纤激光及其应用👳🏽‍♀️、光纤传感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广西区级基金项目2项📲🏊‍♀️,广西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参加国际会议2次(口头报告1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获授权3项👬🏻。
       成煜💄,博士,硕士生导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2008-2011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巴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光纤设计、制造和光纤激光器等领域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3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英国EPSRC项目等👩‍👦‍👦。在Optics Express💅🏿,Optics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国际会议2次(口头报告2次),申请及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技术专利10余件👩🏿‍🔧。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光子学研究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8️⃣、澳门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希腊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深圳大族激光、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林光隆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合作和交流机制。

    研究生培养
    光子学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务是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旨在发展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为此🧁,制定了研究生的阶段性微学位阶梯计划。目的是为研究生的培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计划构建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与学术水平提升的课程,来奠定所有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加入光子学研究中心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课程,构造了以光子学专业为主题的微学位学习计划✨。事实上,推而广之,这种能力基础 +”的模式可以构造出各种各样的微学位学习计划,但是仅仅修习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所研修的技术和方法落实到一项实际的课题(或问题)的研究中🧖🏽‍♀️🩰,方能将专业技术与学术研究方法转化到学习者的身上,形成他(或她)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这是我们研究生培养的主旨所在。
    高水准、大强度科学研究训练是本研究方向使学生获得能力与本领的基本方法👩‍🦼‍➡️,高层次就业是实现更好地报效国家的最佳途径🤳🏿,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研究中心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3-5/年🍴,硕士研究生8-10/年,学习专业不限,注重交叉创新。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和实验条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和研究成就奖励;有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4️⃣、加拿大、爱尔兰、意大利、香港等众多的国际合作伙伴,提供各种出国开展合作研究的机会。
    本研究中心研究生要求:1. 志向远大;2. 吃苦耐劳;3. 学习勤奋👩🏽‍🏫;4. 英语交流能力强。

    联系方式:lbyuan@vip.sina.com

    实验设备及器材
      光子学研究中心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约为1000多万元,其中进口仪器约占50%。特别是在光纤制作设备、光纤微加工设备、光学性能评估、测量及应用方面设备齐全🧑🏿‍💼👴🏼,实验仪器包括特种光纤制备设备、多种光纤及光纤器件加工设备、光纤器件测试设备以及光纤光镊实验装置等。此外,实验室还订制、购买了多种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和超连续谱光源以及多种不同结构形状纤芯波导的特种光纤📇,可满足中心的科研需求⌨️。







    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