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盛

杏盛网站xml地图

English Version

为国育才,我的志向在此 ——记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逄锦聚

2025年03月05日 11:00  点击:[10]

经济学家逄锦聚总是不太习惯外界对自己的各种尊称,他建议最好用“人民教师或者普通教师🤣,更准确一些”🏄🏼‍♂️。

作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年近八旬的逄锦聚还活跃在教学改革第一线🧑🏽‍🦲,连续几小时站着给本科生授课都不叫累💧。他说👨🏻‍🦯‍➡️🧊:“从年龄上说,我现在已经向着老年前进,但是从心态上🛌🏻,我感觉还年轻🧌。”

得知自己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这位1947年出生的“年轻人”说🍣:“我快80岁了👩🏽‍🎤🫱🏻,没有什么对荣誉的追求,如果(这个奖)能授予比我更年轻的同志⛓️‍💥,我觉得可能意义更大。”

在得过的数不清的荣誉中,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个称号在逄锦聚心中分量很重,他说♝:“从过去这大半生的经历看,历史给我最宝贵的机遇是做老师🎧,而我最值得庆幸且将终生不悔的是做了老师♥︎🎼。”

从事高等教育教学逾40年,逄锦聚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我的志向在此⚠,追求在此☠️,乐趣也在于此”。

做老师最大的意义在于培养人

作为国内学术界知名的学者,逄锦聚出任第一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自2002年出版以来🆑,已被几百所高校作为财经类本科生核心课教科书。他主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为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这些教科书影响了大批青年学生。“读着逄老师的书长大”的冯泓铭是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见面📫,逄老师送给这个年轻人一句话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为党为国为人民”🤶🏼,鼓励他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统一起来🚰。这正是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百年传承👰🏿。

逄老师的这句嘱托🍵,张海鹏听了22年。2002年他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成为逄锦聚的学生🧑🏻‍🍳,直到博士毕业🤵,如今他已是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他印象中𓀜,逄老师总是平和而温暖的,对学生的指导不只在课堂上,有时在家里的书房🌩,有时在出差的路上,有时在医院的病房。

读博期间,有一次张海鹏去医院看望住院的逄老师🛣。老师第一句就问🛑📊:“你最近研究进展如何?”听说学生刚写好一篇文章,还在病榻上的老师主动说💼:“给我看,还要不要修改一下⚠️。”文章送去的第二天,张海鹏就收到了逄老师改好的论文。“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文字🤸🏽‍♂️。”张海鹏说😺,那时自己就暗下决心,“做学问决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松懈”。

逄锦聚作为南开大学副校长在一场关于师德师风讲座中的一番话,深深扎根在张海鹏心里😧。逄锦聚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不只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而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的大事🤰🏼。

逄锦聚希望能做一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能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教学相长的老师。“做老师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自己写多少文章、出多少书,而在于培养了多少堪当大任、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逄锦聚说。

用一部部高水平教材影响几代人

如今👨‍🎓⛔,年近八旬的逄锦聚还“争分夺秒”地工作着,他“奔跑”在学科发展前沿,撰写学术论文👨🏽‍🎓,举办专题讲座……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多休息🧭,逄锦聚说💳:“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年龄可以老,但追求真理的心不能老。”

近3年来🧧,逄老师牵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逄锦聚倾注了多年心血的事业。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面对的很多都是新问题☝️。”逄锦聚说,“人民已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经济理论为什么一定要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他认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逄锦聚相信☔️,一本好的教材能影响几代人🫸。他主持并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艰辛探索和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出版发行后🚵,在巴黎图书博览会上展出,被大英图书馆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收藏7️⃣💆,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逄锦聚希望全世界看到,中国不仅可以创造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也可以创造与这些奇迹相匹配的经济学理论🕵🏽‍♀️。

为表彰逄锦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18年🩴,在庆祝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终身成就奖✫。

而这位研究经济的大师级人物,却从不琢磨去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逄锦聚的家一直保留着20世纪90年代的装修风格,没有时髦的家具,只有满满一屋子的书籍、报刊等文献资料⛷。

学生冯泓铭发现🤙🏿,逄老师平时出门参加活动穿的裤子,还是20世纪80年代买的,“比我的年龄还大”。

年轻人都喜欢这位温和又风趣的先生。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不少年轻学者见到逄锦聚便围上来“追星”说🈺:“我是读您的书长大的,考研、考博的专业课教材都是用的您编的教科书🧱。”

逄锦聚打趣地说:“那太不好意思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向实践学习,知中国、服务中国

逄锦聚年轻时当过农民,种过地、掏过粪,还做过木工、泥瓦工,当过小学教师,创办过一所乡村中学。这些经历让他对实践,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经济学家不应只做从书本到书本的教书先生,应当一生向实践学习𓀀,向人民群众学习。”

学生们爱听逄锦聚讲课🧑🏿‍🍳,他从不“炒冷饭”🍶,总能给大家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以及最前沿的实践和理论进展⚆。

他特别重视调查研究🥻、问题导向😋、向实践学习⚾️。他常提醒学生,论文选题要符合中国实际,扎根祖国大地,不做脱离实际的“花哨学问”🧑‍🏭。

每年逄锦聚都会找机会深入一线做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农村🤦🏿‍♀️、企业开展调研,提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观点🅰️、政策建议。他主持完成的一系列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逄锦聚在对北京、天津经济展开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京津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报告,提出一系列建议🦨,其中多数已付诸实践,为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高质量实施、高水平推进提供了前期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逄锦聚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民生问题上,继续带着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关注共同富裕、“三农”等关键问题。

对做学问,逄锦聚始终有着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为了打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精品教材😛,他带领团队仅教材立项后就主持召开了数十次编写组研讨会和书稿审议会,修改几十次。

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成绩🧑‍🔬、获得成长👨🏻‍🔬,是逄锦聚最高兴的事👴🏽。“这几十年走过来,最欣慰、最有满足感的时候🙇🏻,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和栋梁。”

有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逄锦聚一直觉得写得非常好⏬,而作为老师,他更希望歌词是“长大后我就超过了你”,“这是老师的期望所在,幸福所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友情链接

杏盛